中经要览,网罗天下财经收藏本站网站地图 中经要览网-国内经济门户
手机版 微信

微信扫一扫,资讯看不断

分享
稳健货币政策精准发力 稳固实体经济发展底盘
时间:2023-08-02 09:26:27   编辑: 中经要览网

 今年初,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余波未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中国经济如何承压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

  半年过去了,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有力的答卷。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疫情3年年均4.5%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运行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向常态化增长轨道回归,且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比较明显。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的有力支撑功不可没。“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各项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1.3%、9.0%和1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55万亿元,同比多增4754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02万亿元”,这组人民银行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尽管上半年金融数据4、5月份有所回调,但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持续加强。

  “2023年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相机调整,综合运用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金融时报》记者说。

  “前期推出的政策举措正在发挥效应,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近期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政策措施储备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精准有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总量+结构”双重发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上半年,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体系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企稳与发展。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上半年,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在他看来,这两个数据都体现出上半年货币投放的一大特点:总量够,这既意味着金融可以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为宏观经济稳定和恢复提供了更好支持。3月份,人民银行实施全面降准,为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

  “用准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同样重要。”董希淼说,6月份,人民银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有效引导和激励了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

  上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见效。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交通物流等专项再贷款已于今年初延续执行,将分别可使用至2024年末、2023年末、2023年6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等工具效用不断释放。这些工具有助于提升政策支持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存量工具的额度被较多使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整体来看,结构性工具在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落实产业政策以及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趋势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在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整体保持稳健的总基调以及“总量稳、结构优”的政策组合。特别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结构性货币政策重要性进一步提升。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措施,随后,人民银行宣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对此,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结构性货币政策仍有望进一步发力。根据经济发展等情况需要,规模扩容或增设新的工具都有可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必要时还可再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6万亿元。从贷款投向情况看,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此外,普惠、绿色、科创领域贷款均保持较高增速。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下,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聚焦重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普惠金融、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信贷增长明显。”董希淼表示。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5.1%和26.1%。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40.3%和15.8%。此外,绿色贷款也增势迅猛。2023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同比增长38.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45万亿元。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成为托举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专项债提速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望成为进一步提振基建投资的驱动力,基建领域贷款或维持高增。他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一方面,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专项债发行加速有助于拉动基建投资;另一方面,截至6月末,去年批复的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七成,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尚有空间。

  在房地产市场方面,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等部门继续加大保交楼支持力度,保持房地产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推动行业风险出清。上半年,人民银行创设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并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将继续为保交楼项目提供相应的资金助力,以更好推动计划完成。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企稳态势,但部分房企长期积累的风险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步消化。”邹澜表示。综合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今年7月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这两项延期的政策涉及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以及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等内容,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并明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近日表示,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措施。邹澜表示,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存在边际优化空间,金融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因城施策提高政策精准度。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房企。他建议,在楼市相对低迷的城市可调整购房政策,释放购房需求;金融方面,要保持对优质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合理的融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开发贷投放,增加房企信用债融资支持。连平预计,金融业下半年将加大住房金融供给侧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支持房地产“金融16条”及“三支箭”政策落地,助力化解房企风险。

  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推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一直是近几年金融调控的政策目标之一。从今年上半年来看,除了政策引导之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有效推动贷款利率下降。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低25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8%,比上年同期低107个基点。

  “上半年,人民银行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政策利率体系,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董希淼说,总之,上半年人民银行通过多种方式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为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增强了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性。

  从政策面来看,今年6月,7天期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由于LPR是在MLF利率基础上加点而来,政策利率下降之后,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下降10个基点,进而推动贷款实际利率稳步下降。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LPR改革效能凸显,信贷市场竞争性增强。“当前我国已搭建起由政策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市场利率传导的利率体系。”他进一步解释道,其中7天期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利率作为短期和中期政策利率,二者基本同向、同幅度变动。政策利率下降会通过传导效应带动贷款利率下行,以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财务负担。

  在银行负债端,存款利率的下行也有助于推动银行资产端利率的下行,从而实现社会融资成本的下降。2022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在这一机制的引导下,从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银行进行了第一轮自主调整存款利率。

  董希淼表示,上半年,从大型银行开始,各类银行下调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活期存款等多个存款品种利率。负债成本逐步下降后传递到资产端,推动贷款利率下降。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活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0.23%,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22%,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存款利率水平主要源自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有效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了存款利率水平。”梁斯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在持续显效,这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维持银行业负债成本和净息差稳定,从而实现稳健经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热门图片
大家正在看
精华推荐
猜你喜欢
为您推荐
高清图集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经要览
中经要览 @ Copyright By jingjiyaolan.com 2019  冀ICP备2020026471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337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232号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经济要览编辑部(1301059205761) 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