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要览,网罗天下财经收藏本站网站地图 中经要览网-国内经济门户
手机版 微信

微信扫一扫,资讯看不断

分享
叶玉森:金融界的“杂家”
时间:2023-08-03 09:42:45   编辑: 中经要览网

 在当代人的认知里,李叔同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于油画、话剧、音乐开风气之先,金石、书法、佛学无一不精,几乎涉足了文化艺术的所有领域。无独有偶,在近代金融界,有一位可与之媲美的人物,那就是曾任交通银行总秘书的叶玉森。

 
  结缘交行 忙里偷闲治学
 
  叶玉森(1880-1933),字镔虹,一字杏衫、荇衫,号中泠,又号荭渔、藻渔、梦领庵主、中泠亭长、五凤楼主等,江苏丹徒(今属镇江市)人,集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音乐家、小说家、翻译家等诸多身份于一身,系兴中会会员、南社成员。
 
  他自小天资颖异,深得师长喜爱,16岁考取秀才,29岁考取贡生,后入江阴南菁书院,继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攻读法律,归国后先当教师,复入仕途,然“官运”不济,干到县令就徘徊不前。他先后当过原安徽滁县、颍上和当涂县知事,勤政爱民,官声颇佳,有“循吏”之称。
 
 
 
本文配图为叶玉森作品
 
  而与交通银行的结缘,则是在1930年岁末。由于他和交行总管理处秘书白中磊时有诗词唱和,友情颇深,文友圈内惯以“二中”称呼其二人。这一年暑期白中磊不幸病故,叶玉森闻讯后极为悲痛,加之厌倦宦海浮沉,决意到上海闯荡一番,便在同乡好友帮助下,于当年12月到交行总管理处应聘总秘书之职,凭其才识被录用。当年,交行增设了储蓄部、信托部,实施营业独立、会计公开,信誉飙升,发展迅猛。他作为总秘书不仅要负责文稿起草等事务,还要参与处理具体行务管理,公务繁杂,案牍劳神。
 
  天嫉英才,在“一·二八”事变中,他居住的寓所附近恰是两军交火之地,其只能于天寒地冻中仓皇逃难,不幸染疾,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未予重视,待持久不愈就医时却发现已演变为肺病,这使本有机会赴江苏省政府任职的他只能辞而不往,入秋以后病情加剧,于1933年9月26日因肺气肿发作谢世,时年53岁。
 
  叶玉森在交行前后三年有余,时间不长,但由于其道高学博、能力出众且与人为善,口碑甚佳。出人意料的是,他病逝后,大家发现这位银行高级职员除了图书与甲骨外,竟家徒四壁,最终连丧葬费也由交行垫付。为其料理后事的交行同事吴静庵、吴清庠兄弟深恐叶玉森的大量学术著述会因时间迁延而遗失淹没,遂与中南银行文书主任兼总务课长秦更年等热心人士共同发起组成了“叶荭渔遗著整理同仁会”,将其相关著述整理出版,一时间交行同事和上海银行业同道纷纷解囊相助,八卷本《殷墟书契前编集释》于1933年10月由上海大东书局石印出版。令人扼腕的是,后编亦已脱稿,而书稿却被人偷卖至扬州书店,至今下落不明。
 
  无愧“杂家” 通晓中西文化
 
  如今,一提“杂家”,似乎带有点贬义,好像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精。其实不然,至少叶玉森非也。他涉猎多个领域,可谓“爱一行、成一行”:在担任南京汇文女子书院音乐教员期间,创作了不少当时耳熟能详的“学堂乐歌”,如《十八省歌词》《女子新唱歌》等,还为汇文女校运动会翻译美国歌曲《鸠迦进军》,成为中国最早的翻译歌曲之一。并编有《手风琴唱歌》《小学唱歌教科书三集》等教材,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的地位。
 
  这主要得益于其深厚的诗词功底。在其所有韵文作品中,以词最为出色。郑逸梅赞其词“瑰丽雄奇,不可方物”。更鲜为人知的是,叶玉森还是最早将雪莱等国外诗人作品翻译到国内者之一。1913年,他在《华侨杂志》上发表了译诗《云之自质》(即《云》),全诗以骚体译出,流畅自然。难得的是,其翻译手法不一,各体兼备,如朗费罗的《矢与歌》用国风体翻译;邓尼生的《战死者之蠕与孤》用乐府诗翻译,颇有“三吏三别”之遗风。
 
 
 
  除了诗词歌赋,叶玉森还是位小说家,目前可考的小说作品有10篇。郑逸梅赞其“诗词小说,无所不能,有《阿娜恨史》一种,尤为其杰作。”可惜如今这部小说已无从觅见,但《南社小说集》收录其文言短篇小说《云》,值得一读。其他诸如《酒徒别传》《梦邪!梦邪!》《皇帝借债》《毒草冤魂》(翻译小说)等均为上乘之作。上海通俗文学刊物《礼拜六》第72期还专门请他题写刊名,可见其在小说界的影响力。
 
  如果说,这些才能和成就均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话,那么他还擅长数学,会做微积分,则真让人有点“瞠目结舌”了。在日本期间,他曾一度倾心于数学研究,擅长解析几何难题,出版《筹尘》算稿一册,涉及微积分、代数、三角几何等。这不仅在近代艺术家中实属罕见,即使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为普及的背景下,艺术领域精通数学者亦是凤毛麟角。
 
  潜心研究 成为甲骨大家
 
  当然,叶玉森毕生最大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果,还是以考释甲骨文和擅写甲骨文而驰名学术界、书法界的,故其与王国维、罗振玉一道,被时人颂为甲骨“三大家”。
 
  丹徒县城虽是弹丸之地,但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却是一方重镇,英才迭出。如叶玉森的文友赵曾望精于“小学”;研究文字学的名家除刘鹗外,还有其好友柳诒徵以及有“说文世家”之誉的陈邦福、陈邦怀兄弟。
 
  据史料载,叶玉森对甲骨文的研究始于滁县知事任上,写就《殷契钩沉》,考释甲骨文字142条,由柳诒徵作序;后为补《殷契钩沉》之未及,又写了《说契》。1925年春,经柳诒徵、王伯沆介绍,叶玉森购得刘鹗后妻郑安香出售的甲骨1300片(其中精品800片),于是他选拓240片,并附考释,写就《铁云藏龟拾遗附考释》,由五凤研斋石印。这些著作奠定了叶玉森在甲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进入交行后,他以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和《殷墟书契后编》为底本,集各家之说,融入自己的研究心得,开展考据工作,完成《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和《殷墟书契后编集释》两书。这也是其甲骨学集大成之作和在交行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叶玉森作为一位甲骨文的业余爱好者和研究者,其成果成就虽不能与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这样的大家相媲美,但时至今日他考释文字的方法仍被学界公认为有不少可取之处。尽管有学者质疑他的研究,但也有很多学者不断为其正名,近年更有学者著成《叶玉森甲骨学论著整理与研究》,对其古文字研究和甲骨学成就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以笔为刀 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以后,大凡写篆书者,必先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如曾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李阳冰颇能“洞于字学,古今通文”。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使写篆有了方便条件,尤其是1899年之后研究甲骨文成为一门显学,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文字学研究,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绝好体势。最先将甲骨文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的应是罗振玉,他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写成楹联,后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
 
  同样,叶玉森在考释之余也提笔挥毫,故成为近代甲骨文入书的开创者之一而享誉书坛。当时,已发现的甲骨文约五千字,但可识读的不过一千字,这也给甲骨文创作带来困扰。为此,叶玉森将可识的殷契文字集成偶句,编成《甲骨文集联》一卷,日积月累,最终集得百联以上,存之巾笥,用佐临池。以一千来字撰作如此多的联语,加之还要服从平仄、兼顾对仗等格律,绝非常人能为。
 
  与其他书体相比,早期的甲骨文毕竟显得单调而缺乏线条表现力。叶玉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仅仅追求文字学意义上的准确无误,更力求以柔毫再现出契文古朴俊利的效果。他笔下的甲骨文颇得殷契之神采,用笔有纵横排傲之势,特点鲜明,以笔代刀,刻意追求金石之意:重按藏锋起笔,露锋轻盈收笔,寓刚于柔,刚柔相济。由于其善用藏锋,使甲骨文原刻较为质直的笔画增添了几分书写韵味,转折处婉转舒徐,衔接处自然妥帖,可以看出用笔的娴熟技巧,且结体规整,形态稳重,布局严谨,从形式到内涵都给人一种含蓄的对称美观之感,颇具书卷气。无怪乎识者谓之“以笔为刀,同好叹为观止。”足见他的天资功底。但毋庸讳言,其甲骨文也存在得“刀趣”而失“天趣”的不足,如结体过于精巧,章法过于齐整,故有人称之为“甲骨馆阁体”。其实,甲骨文原刻是非常自然的,字的结构与章法参差错落,而绝非几何状般对称。
 
  值得一提的是,叶玉森治印也极有功力,嗜秦汉之法,细白文多仿切玉印,自用印多系自制,识者认为他的篆刻“与古人多合”。《民国篆刻艺术》一书指出:“叶先生还是在印坛上用甲骨文刻章开先河者之一”,代表作有1932年编辑的自刻《颐援庐水浒姓名印谱》3册。
 
  因此,叶玉森不仅属于金融界,更属于学术界和艺术界。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热门图片
大家正在看
精华推荐
猜你喜欢
为您推荐
高清图集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经要览
中经要览 @ Copyright By jingjiyaolan.com 2019  冀ICP备2020026471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337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232号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经济要览编辑部(1301059205761) 荣誉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