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要览,网罗天下财经收藏本站网站地图 中经要览网-国内经济门户
手机版 微信

微信扫一扫,资讯看不断

分享
“带母上学”的杨元元自缢身亡:不良的原生家庭,要适当保持距离
时间:2023-08-18 09:42:21   编辑: 中经要览网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

01、“带母上学”的杨元元自缢身亡

最近,网上有媒体详细梳理了2009年的一个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11月,“带母上学”的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自缢身亡。

家庭贫困、父亲早逝的杨元元,她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除了成绩优秀,她还很懂事,大学期间一直勤工俭学、做兼职赚生活费,当母亲被工厂辞退、无处可住时,她还把母亲接到了大学宿舍一起住。

在外人看来,这本来是个“知识改变命运”、励志而逆袭成功的人生,杨元元本应苦尽甘来、前途一片光明。但她却在考上研究生2个月后,毅然选择自杀,用悲剧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令人痛心和惋惜!

杨元元的悲剧为何会发生?

有人说是她当时所读的大学不近人情、咄咄逼人,把她母亲赶出了宿舍,导致她极度自责,情绪崩溃。

也有人说是因为她的妈妈一直跟她“病态共生”,不愿斩断和女儿之间的“脐带”,控制她的生活,才令杨元元不堪重负。

杨元元之所以走上绝路,这要从她的原生家庭及成长经历说起。

1979年,杨元元出生于湖北枝江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那个年代非常少有的大学生,后来成了一名工程师,她的母亲望瑞玲是技术工人。杨元元还有一个弟弟叫杨顺顺。

一开始,他们一家的生活充满了希望,没想到在杨元元6岁时,她父亲因黄疸型肝病去世,家里只能靠母亲望瑞玲每个月几十块的工资苦苦支撑。

望瑞玲的成长经历也很苦,她幼年丧母,读完初中后,就因时代原因被分配到枝江下乡,学业中断。望瑞玲对未能完成学业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她认为有文化等于“有能力”,多读书才能走出小镇去城里发展。

所以,无论丈夫去世之后家庭经济条件多拮据,望瑞玲始终没有想过让2个孩子放弃学业,她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她从小反复教育两个孩子,一定要努力读书,以后才能走出枝江这个小城镇,到大城市去,做个体面人,“只要他们两个学习好,我可以放弃一切。”

于是,“一定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些话深深地扎根在杨元元姐弟俩的心里。母亲为了让他们读书,倾尽了所有,他们要求自己用最好的成绩和最懂事的态度来回报她,他们从小也认定,只要读书好,就能让全家过上好生活。

而且,作为家中长女的杨元元性格非常要强,她总是想保持优秀的学习成绩,一旦身边有人考得比她好,她就会感到失落。

杨元元还将“给母亲减轻负担”看作自己的责任,有好吃的都先留给弟弟和妈妈吃,对母亲毫无保留地付出,几乎什么事都依着母亲的想法去做。

比如,她参加高考后,本来想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海商法做律师。但母亲反对,母亲认为湖北到大连距离太远、车费太贵,她希望女儿去武汉大学读经济学,毕业就能找个高薪工作。

杨元元也求过母亲让她圆梦,但望瑞玲再次反对后,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杨元元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在武汉大学入学后,杨元元从大一开始就为学费、生活费发愁。她申请了助学贷款,靠兼职和奖学金生活并还贷。被钱压在头顶的乌云始终无法散开,杨元元的性格逐渐变得沉郁。但她总对家里报喜不报忧,母亲对她的心理状态几乎一无所知。

2001年,在杨元元读大三时,望瑞玲在职的工厂要搬迁,且不再提供员工免费住房,望瑞玲实在拿不出钱买房,又不愿在当地租房,只能办理内部退休手续,面临没有工作、有没有房子住的困境。

杨元元得知后,她告诉母亲,“你是我妈妈,我要感谢你培育我这么多年。要是没有你,那也不会有我。你到武大来和我一起住吧。”

从那以后,母女俩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共同生活。在武汉大学期间,母女俩挤在宿舍90厘米宽的单人床上,杨元元白天去上课,望瑞玲则做些零工,或者摆摊,赚来的钱都给姐弟俩当生活费。后来学校同情他们的困难,让望瑞玲去学生宿舍楼上的空置杂物房居住。

杨元元即将本科时,她尝试过考研、创业,但都不太顺利。她当时其实还有其它选择,比如回老家做公务员,或者去广西或浙江的企业做文员或会计,但这些选择都被她和母亲否决了。有同学劝杨元元先就业,再考虑未来,但她都拒绝了。

她仍旧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做过几份工作,有时也跟母亲一起去摆摊,并且继续考研。而她的同学们有很多人已经买车买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了。这令她内心更加压抑和封闭,一切涉及金钱支出的活动都被她排除在外,过得像苦行僧一样。

直到2009年,杨元元终于上岸了,她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公费研究生。收到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书时,她抱着母亲望瑞玲喜极而泣,“我们的好日子快来了。”

9月,杨元元带着母亲到学校报到,有了武汉大学为母亲腾出一个居住地方的经历,她认为上海海事大学有可能也会这么做。她手写了一份2000字的长信给辅导员,恳请学校提供一个单独的宿舍给自己和母亲居住。

但申请信一直未收到回复,学校后来还坚决要求望瑞玲搬离学校,称寝室只是提供给学生居住的,不能容留校外人员,但学校帮她们找了一个相对便宜的校外住房供望瑞玲租住。

校方还给杨元元提供了一个学校网站助理编辑的岗位,每个月补贴320元。

为了保住学位,杨元元母女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可是因为出租房的钥匙还要等两天才能拿到,望瑞玲第一天在校外住了一晚招待所,一晚100元的价格让她很心痛。第二天,望瑞玲坚持不住招待所了,她在电影院门口枯坐了一晚。那天是上海2009年最冷的一天,地面都结了一层薄冰。

2天后,她们好不容易到了出租屋,发现整个房没有装修,没有通煤气,没有热水和暖气,除了客厅中间摆了一张桌子外,没有任何家具。母女俩只好用两床被子在水泥地上打地铺过夜。

杨元元认为让母亲吃苦了,内心自责不已,但她在短信中告诉弟弟不要担心,还说和母亲已经搬到了“海景房”。她跟母亲聊了许多关于身边同学的好前程,自己对学校生活的不满,以及自己对自己的失望。

“那些成绩不如我的同学,在上海都混得比我好”。

“我根本不想参加学校的活动,很浪费时间。但现在班里还要排练话剧作业,真的蛮烦”。

说到最后,杨元元哭着向母亲说对不起,“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却什么都没改变。”在那几天,杨元元罕有地向母亲讲了很多心理压抑的话,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望瑞玲没有反应过来。她以为这还是母女之间的谈心,没有意识到这是杨元元最后的悲鸣。

后来,杨元元回学校排练话剧排到很晚,晚上就在宿舍住了。她还让母亲到宿舍洗个热水澡,可是望瑞玲到宿舍时,被宿管发现了。按照她的说法,当时宿管骂她是“乡下老太婆”,“你再这样,你女儿拿不到毕业证”,她把这些话告诉了女儿。

过了两天,11月26日早上7点,望瑞玲照常在海事大学食堂等女儿一起吃早饭,但她一直没等到女儿。她开始有些慌了,拜托宿管和宿舍楼的同学查看女儿的情况。

学校保卫科的人员带着工具破开杨元元宿舍洗手间的门,却发现杨元元背朝洗手池,脖子上套着两条毛巾系成的绳索,绳索另一边挂在洗手池的水管上。她静静地半蹲在地上,好像已经失去呼吸。人们马上对她抢救,但120急救人员赶到时,杨元元已经身体发硬,瞳孔放大,她被医生宣布死亡。

事后,杨元元的母亲、弟弟和其它亲属认为是海事大学咄咄逼人的态度、以及对贫困生的歧视,让杨元元走向绝路。但海事大学则坚持认为,大学宿舍确实不能让外人居住,不然开了这个口子,以后的宿舍管理会非常困难,增大安全隐患。

最后,校方没有道歉,只是给了杨元元家属16万慰问金,风波逐渐平息下来。

02、杨元元的悲剧,谁的责任最大?

很多看过这个事件的人,都觉得杨元元自杀的方式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她用两条毛巾系成一个环,一头挂在卫生间不足一米高的水龙头,一头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杨元元的身体完全够得着地面,她濒临窒息时,随时可以站起来重回生门,但她没有犹豫,用非常决绝的方式离开了人世间。

她一生都未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一直活得非常压抑、痛苦。

她的父亲早逝,母亲用微薄的收入将他们姐弟俩拉扯长大,这非常不容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杨元元从小就非常懂事,不仅会照顾弟弟,还非常体恤、孝顺母亲。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艰苦,再加上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杨元元的自尊心非常强,争强好胜,且不断自我施压,要求自己必须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不允许自己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在别人面前,尤其是家人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坚强、乐观。

实际上,杨元元很可能在大学本科、甚至更早就出现抑郁情绪了,且符合“微笑型抑郁症”的表现,只是她不愿意让家人担心,很少将真实的情绪流露出来。

我们以前分析过,“微笑型抑郁症”是一种极为隐秘且危险的抑郁症类型,最近自杀身亡的天后李玟,她罹患的也是“微笑型抑郁症”。

只不过,当时的杨元元虽然过得很苦很压抑,但她的内心仍然是存在希望的,认为自己毕业后能够保研,保研失败后又想过创业,或者找一份能够改变命运的高薪工作。

可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她得知很多同学都过得比自己更好,内心变得更加压抑、更加自卑,可能在这时候,她就已经怀疑过自己的信念,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但她仍然咬紧牙关,继续考研。

尝试了4次后,她终于考研成功了,而且是跨专业。我相信在这个时刻,她再次相信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深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可当她仍想继续“带母上学”时,这次遭到了校方的坚决拒绝。她妈妈还说她被宿管嘲笑是“乡下老太婆”,“没钱就不要读书”。不管这些话别人是不是真的说过,但起码望瑞玲都跟女儿说过。

而且母亲天寒地冻地在电影院门前过了一夜,即使住进了出租屋,也要忍受寒冷在地上打地铺,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杨元元来说,这无疑是一连串极大的心理打击。她过往遭受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激活了,她那掩藏在自尊心下的自卑无处遁形,她极度自责、极度绝望,这极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这个角度来看,校方的处理方式其实负有一定的责任。

而杨元元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她始终没有从“女儿”的角色中切换过来,她认为无论如何她都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去哪里都带着妈妈,自认为这是孝顺。

即便带着母亲上学,为她的生活、学习增添了很多不便及烦恼,她也选择默默承担。即使母亲对她的要求和期待一度不符合她自己的内心,但她最后也选择顺从。

杨元元认为自己是别无选择,但其实在很多人眼里,他们反而可能会觉得她们母女俩的行为令人难以理解。在比自己年轻了好几岁的同学眼里,杨元元是个不爱社交、不爱参加活动,平时只和母亲呆在一起,与集体格格不入的古怪女生。

而且,望瑞玲在失业后真的别无选择,只能跟着女儿一起到学校生活吗?我认为并不是。如果她能够独立自强,她仍有很多路可以走。她可以像很多中年女性那样,选择去当保姆、当保洁人员,给儿女减轻负担和压力。

但她没有,她选择了在子女还没有经济独立能力之前就依附于子女,让女儿承受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她也要为女儿的自杀负上不小的责任。

另外,在杨元元去世后,她的弟弟杨顺顺表示自己已经准备第二年把母亲接到北京。他觉得姐姐辛苦这么多年,也需要休息一下。他甚至还准备带上母亲和姐姐一起去海南玩一趟,“这是我准备给她们的惊喜”。

可惜,还没等弟弟送上惊喜,杨元元的内心就支撑不住了。虽然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巧合,但也说明姐弟俩并未建立深入的、有效的沟通方式。杨元元在与弟弟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甚至不愿意说真话,弟弟从不知道姐姐的内心有多崩溃。表面看来,他们姐弟俩的感情很好,但实际上并没走进彼此的内心,无法坦诚相处。

当然,杨元元与母亲也一样缺乏良性的沟通方式,她内心有很多委屈、痛苦,但直到她自杀前几天,她一直未向母亲透露。

还有,杨元元虽然毕业于重点大学,还考上了研究生,但她的认知其实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比如,她受母亲的影响,多年来一直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可是当她从重点大学毕业后,她仍然过得非常不顺利。哪怕她考上了研究生,她还是过得非常悲苦,没有办法让母亲和自己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令她开始怀疑,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直到她去世时,她都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对于这个“知识是否能够改变命运”的话题,我们后续还会撰写文章深入分析。

杨元元最喜欢的名言是海明威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将这视为座右铭,鞭策自己要自强。但在她的高自尊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与其说她自强,还不如说她是要强。

其实,海明威是抑郁症患者,他所说的这句话在文学上虽然能够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但在生活中这句话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也体现了抑郁症患者常有的悲观情绪。

03、学生、父母群体该吸取哪些教训?

杨元元之死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但直到现在,学生群体自杀的悲剧仍然层出不穷。人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避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以下先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建议。

如果青少年发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我建议要学会适当地与原生家庭保持距离。

很多人都认为“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似乎一辈子都难以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其实并不然!

虽然我们无法拥有幸福的原生家庭,但我们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将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慢慢抹掉。

第一,我们可以学会降低对父母的期待值,通过自己努力、奋斗的方式,改写自己的命运。

我们常常说,理想的父母需要扮演好“生、养、教”的三重角色,但这样的理想父母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青少年群体发现自己遇不到,那就要学会降低对父母的期待值,不要寄希望于父母能够理解、共情我们,只要他们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就可以了。

至于我们是否能够成人成才,获得人生的价值,这更多地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可以不断自我反省、努力、奋斗。虽然过程会有点艰辛,但仍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在未有能力之前,尤其是自身难保的时候,不要因为被道德绑架而失去了理性,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孝顺”、“懂得感恩”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观念,在客观上,这也没有错。父母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确实应该回报父母,但这必须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去做。

但在求学阶段,我们还没有经济能力,甚至生存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此时我们应该将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要非理性地揽下自己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

母亲失业了,杨元元没有鼓励母亲继续就业,反而为了减轻母亲负担,把母亲接到大学宿舍,不断满足母亲的要求。她承担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但她又认为自己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是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可结果是她根本不堪重负,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她非但不能让母亲过上舒适的生活,自己也因此出现情绪问题,最终自杀身亡。

所以,当父母遇到困难,但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而他们又并非真的走投无路时,我们要敢于拒绝。这并不是不孝顺父母,而是延后孝顺父母的时间,我们要先不断学习,让自己尽早拥有在社会立足的能力,到那时,我们才能用更好的方式去回馈父母。

而切换到杨元元母亲望瑞玲的角度,我认为为人父母者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从这个悲剧中吸取教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望瑞玲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很可能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在杨元元自杀后,望瑞玲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学校,却不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从没想到自己在无意间对儿女施加了巨大心理压力。

希望为人父母者遇到事情时,不要采取一味的外归因模式,这是非常不理性的,也不利于找到事情发生的真正根源,无法很好地处理矛盾与冲突,甚至还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也出现一定的偏执型人格。

第二,很多父母都说爱孩子,但他们是否给予了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望瑞玲确实是爱孩子的,她为了供孩子读书,她也吃了很多苦,一个人将一对儿女拉扯大。这让她的子女确实能感受到她的爱和不易,懂得感恩。

但望瑞玲不懂真正尊重孩子,在重大事情上没有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总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她的爱夹杂着她没有意识到的伤害,令女儿逐渐承受了莫大的压力。

有智慧的父母给孩子的爱,应该以让孩子的心身健康为前提。他们懂得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而在孩子遇到困难及挫折时,父母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引导孩子不断成长。

即使他们能力有限,无法助孩子一臂之力,他们也会尽可能地独立自强,不成为孩子的负担,让孩子能更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爱才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压抑,让孩子在幸福的、理想的家庭氛围下茁壮成长。

第三,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不要将未竟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

望瑞玲读完初中就被迫中止了学业,她深感不忿,从此对读书存在一定的执念,并总向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虽然她的这个认知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因素,当时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观念,但在一定程度上,她也把自己的未竟的心愿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在母亲的影响下,杨元元也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了执念,杨元元非要考研不可,非要做个所谓的“体面人”,不愿意从事自己瞧不起的工作先解决生存的问题。

所以当她在生活中一再碰壁,发现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都没有改变命运,还要受苦受冷、受人嘲笑和白眼时,她的信念崩溃了。

希望父母们要意识到,如果自己总是放不下未竟的心愿,这往往说明我们存在不理性的执念。如果我们还不加强觉察和调整,还将未竟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有可能令孩子也出现执念,孩子后续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无法接受挫折的可能性很高。

即便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父母也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尤其要与孩子建立起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这种精神上的“富养”不仅能够弥补物质上的不足,还能够保障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长。

热门图片
大家正在看
精华推荐
猜你喜欢
为您推荐
高清图集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经要览
中经要览 @ Copyright By jingjiyaolan.com 2019  冀ICP备2020026471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6337号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冀)字第00232号 |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经济要览编辑部(1301059205761) 荣誉出品